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分级,核事故可大致分为从0到7的七个等级(0级属于没有安全影响的事件,也被称之为偏差,所以是7个等级),4级以上才会被称之为核事故。2009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了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由于时间原因,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为7级的福岛核事故并不在其中),除了切尔诺贝利、三里岛、托木斯克等著名的核事故外,其中还有一个K-431号核潜艇事故格外引人注意,那么一艘核潜艇的核事故到底有多惨烈,竟然能和核电站核事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当年的那场惨剧。
▲一艘正在执行任务的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也就是西方所称的回声2),出事的K-431号就属于该级核潜艇,从1970年6月20日的撞击事件到1991年1月的下潜故障,数量巨大的675型在服役生涯中始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事故
1985年8月10日一艘前苏联太平洋舰队的K-431号核潜艇正停靠在专门为更换核燃料搭建的浮动平台旁,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小队正在为其更换核燃料,突然意外情况出现,操作人员在吊起12吨重的核反应堆盖时,由于操作失误升起高度超过了安全高度(顶盖上面挂着控制棒),随后瞬间超临界导致了核事故的发生,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后一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整个潜艇平台瞬间化成了一片火海并伴随着滚烫的海水和大量的白色水蒸气,而正在潜艇上面进行作业的人员也瞬间消失了,随后在潜艇失事的附近海域发现了作业人员残存的金戒指,后来检验测试发现上面的辐射值竟然达到了惊人的90000伦琴。爆炸发生后周围的人开始惊慌失措的四处逃散,反应堆顶盖被炸上了天并最终掉下来狠狠的砸在了核潜艇上,用于更换作业的吊车也被爆炸扔向了很远的浅滩,爆炸过程产生的碎片四散飞向天空。
▲正在进行的核事故消防演练,各国在设计核潜艇反应堆时核安全和辐射安全一直都是首要考虑因素,目前各国核潜艇普遍采用的是安全性较高的压水式反应堆
随后潜艇发生大火,被炸坏的核动力舱开始进水,水线超过核动力舱时大火才被逐渐地控制。同时潜艇沿着尾部缓慢的下沉,随后救援队和防护部队陆续到达,一艘附近的油轮用抽水设备开始排出潜艇内部的海水才逐渐的控制住了潜艇下沉的趋势,但是此时的潜艇已经失去了稳定性和浮力,为了保险起见爆炸过后的K-431号潜艇被拖到了附近的浅滩坐沉搁浅,大约经过了2个小时的努力后潜艇上的大火才被完全熄灭,这时候人们才逐渐的明白K-431号核潜艇发生的并不是普通的大火和爆炸,而是将核燃料直接抛向天空的核反应堆事故,此外受到核污染的海水也已经直接流入了大海,对环境和公众造成的危害已经没办法避免。
核事故外部救援难度极大,发展迅猛、维持的时间和影响区域都极大,而且产生的政治危害和环境公众危害一样可怕,为避免发生更为严重的核泄漏,核潜艇附近的区域都被封锁了起来并设立了放射性监测点,随后军方开始尽全力消除放射性污染,除了拆除受到污染的相关设施和建筑物外,就连爆炸点附近的土层都被整体推掉,最后这些被污染的物质连同爆炸产生的核潜艇碎片一起被深埋在了人迹罕至的地下,不过K-431号事故还是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除了当场阵亡的10名作业人员外,先后有300多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影响,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核辐射而早早离开了人世。
▲从潜艇上取下的核废料往往会被装入特制的容器中,送往专业的工厂进行集中处理
关于这场核事故的细节,我查到的很多资料都将其归咎为核燃料更换作业人员的人为失误:当天作业人员在成功的更换了第一座反应堆的核燃料,但是在进行第二座反应堆核燃料更换作业时出现了问题,密封检测结果为不正常,但是作业人员并没有将这一异常向上报告,而是打算第二天再次进行排除故障,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0号,当天是周六)作业人员打开了反应堆的顶盖并最终找到了检验测试的数据异常的原因,原来是第一天作业时顶盖密封部分进入了异物,这群经验比较丰富的作业人员相信问题很快就会被解决,而他们也可以马上回去享受美好的周末,但是就在钢索吊着顶盖慢慢上移时惨剧发生了。
▲正在俄罗斯港口等待着拆卸的核潜艇,有趣的是2006年9月俄罗斯和日本达成了一项协议,日本将协助俄罗斯拆除符拉迪沃斯托克内报废的核潜艇,该计划包含5艘671攻击型核潜艇(难道是害怕这些报废的核潜艇影响到自己?)
随后K-431号潜艇被拖往了巴甫洛夫斯克海湾,在那里工作人员为其临时搭建了一个新的码头,以便对整艘潜艇的污染情况做全面而又细致的监测,后来这艘报废的潜艇就一直被封存在该地。直到2010年10月俄罗斯方面才宣布即将拆卸K-431号潜艇,但是很快负责该工作的远东红星造船厂就收到了一封联名信反对在该厂内拆卸K-431号,因为这有一定的概率会影响到工厂和附近居民区的安全,最终红星造船厂负责这个的人说整个拆解工作将在很严格的辐射监测环境下进行,如果出现问题就会立马停止拆卸作业,不宜重熔的潜艇分段将被运往拉兹伯尼克港进行特殊处理。最终悲惨的K-431在经历了长达三十几年的漫长封存后也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